作者:潘长宏
2022年6月30日
【刘伯温】
刘伯温姓刘,名基,字伯温,1311年7月1日浙江青田(今浙江文成)人。元末明初政治家、文学家,明朝开国元勋。元至顺年间,刘基举进士。至正十九年(1359年),受朱元璋礼聘而至。他上书陈述时务十八策,倍受宠信。参与谋划平定张士诚、陈友谅与北伐中原等军事大计。吴元年(1367年)为太史令,进《戊申大统历》。奏请立法定制,以止滥杀。朱元璋即位后,他奏请设立军卫法,又请肃正纪纲,曾谏止建都于凤阳。洪武三年(1370年),封诚意伯,故又称刘诚意。次年赐归。刘基居乡隐形韬迹,只饮酒弈棋,口不言功。因左丞相胡惟庸诬陷而被夺禄。入京谢罪后,不久即逝世。明武宗时赠太师,谥号“文成”。图片
《百战奇略》以《武经七书》等古代兵法为依据,以五代前的战例相印证,书列百目,着重论述了古代战争的作战原则和方法。它指出:“用兵之道,以计为首”(明弘治十七年《武经总要》附刻本《百战奇法》,下同),了解和分析敌我的实际情况,是制定用兵方略的前提。只有在“计料已审”之后出兵,才能无往而不胜。它认为:“凡兵家之法,要在应变。”
【原文】 凡战,若敌人居近草莽,营舍茅竹,积刍聚粮,天时燥旱,因风纵火以焚之,选精兵以击之, 偶尔的反义词其军可破。法曰:“行火必有因。”
【译文】 大凡作战中,如果敌人驻扎在靠近草木丛生的地带,其营舍是用茅竹搭盖而成,又囤积大批马草和粮食,如遇燥热干旱天气,就可借助风力放火焚烧它,选派精锐部队进攻它。这样,敌人便可以被打败。诚如兵法所说:“对敌采用火攻战法,必须具备一定客观条件。”
图片
【典故-原文】
汉灵帝中平元年,皇甫嵩讨黄巾,汉将朱儁与贼波才战,败,贼遂围嵩于长社。贼依草结营,会大风。嵩敕军束苣乘城,组织动态使锐卒间出围外,纵火大呼,城上举燎应之,嵩因鼓而奔其阵,贼惊乱奔走。会帝遣曹操将兵适至,合战大破之,斩首数万级。
【典故-译文】
东汉灵帝中平元年(公元184年),左中郎将皇甫嵩(与右中郎将朱儁各统一军),进讨黄巾军(于颍川),朱儁与黄巾军首领波才所部交战而失败,波才遂乘胜挥军包围了退保长社的皇甫嵩。波才军靠近草木丛生的地带安营扎寨。是时,正赶上刮大风,皇甫嵩便命令部队捆好火把登上城墙,又派精锐士卒偷偷越出包围圈,于城外黄巾军营地纵放大火并狂呼乱叫,城上的汉军则点燃火把与之紧密策应,皇甫嵩乘机率军击鼓而出城,直奔波才营阵冲杀过去,波才军猝不及防,惊慌四散。此时,汉灵帝所派曹操援兵恰好赶到,与皇甫嵩、朱儁所部协力合战,大败波才,击斩其军数万人。
图片
【释义】 《火战》旨在阐述在何种条件下采用火攻战法击敌的问题。它认为,对于在草莽地带扎营之敌,或者对敌人的粮草屯所,可利用干燥天气“因风纵火以焚之,选精兵以击之”,就可以打败敌人。实施火攻击敌,这在冷兵器时代是常为兵家所采用的一种对敌作战手段。本篇这里所说的“火攻”,实际上是用火焚之法辅助部队攻击敌人的问题,也就是《孙子兵法·火攻篇》所阐明的“以火佐攻”的意思。用火来辅助部队进攻,其效果虽然特别显著,但它与火器大量出现并广泛用于战争后的热兵器时代所讲的“火攻”,非同一义。这是必须加以明确的问题。 此战引用了东汉灵帝中平元年(公元184年)四月,汉将皇甫嵩、朱儁共率步骑兵四万余人,进攻颍川郡的黄巾军波才所部的一场战役。朱儁所统部队被波才打败,皇甫嵩则率所部退保长社。波才乘胜挥军包围了长社。从当时双方兵力对比的情况看,波才军明显优于皇甫嵩军。但是,处于“兵少,军中皆恐”(见《后汉书·皇甫嵩朱儁列传》,下同)态势下的皇甫嵩,并没有为此被动不利的形势所吓倒,相反,他从“兵有奇变,不在众寡”的正确认识出发,紧紧抓住波才“依草结营,易为风火”的军事弱点,利用大风天气,乘夜派人出城纵火配合部队作战,又与曹操援军密切协同,“合兵更战”,因而能够取得击败波才、“斩首数万级”的重大胜利。这在作战指导上是不无可取之处的。而黄巾军将领波才,在大败朱儁之后又包围皇甫嵩于长社,这本来已使自己处于优势而主动的有利地位,然而,由于其丧失警惕和缺乏经验,竟“依草结营”而为敌人火攻所乘。此种主观指导上的失误,不能不是造成波才惨败的一个重要原因。
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、诱导购买等信息,谨防诈骗。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一键举报。Powered by 鹏爱悦己医疗美容官方网站 @2013-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